神经质需求理论

 神经质需求理论

Thomas Sullivan

神经官能症一般是指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是焦虑、抑郁和恐惧的感觉,这些感觉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相称,但又不至于完全丧失能力。

然而,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神经症。 它指出,神经症是心理冲突的结果。 本文基于卡伦-霍尼的研究成果,她撰写了《神经症》一书。 神经衰弱与人类成长 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神经症需求理论。

神经症是一种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扭曲方式。 它导致一个人的强迫行为。 这种强迫行为是由神经症需求驱动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神经症患者就是有神经症需求的人。

神经质需求及其起源

神经质需求就是一种过度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需求,比如希望得到认可、成就感、社会认可等等。 在神经质的人身上,这些需求变得过度、不合理、不现实、不分青红皂白且强烈。

例如,我们都希望被爱,但我们并不指望别人时时刻刻都爱我们。 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理智,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爱我们。 一个对爱有神经质需求的人,希望时时刻刻得到所有人的爱。

神经质需求主要是由个人早年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形成的。 儿童是无助的,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亲情和支持。

父母的冷漠和行为,如直接/间接的支配、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指导、过度保护、不公正、无法兑现的承诺、歧视等,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怨恨。 卡伦-霍尼把这种怨恨称为基本怨恨。

由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这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矛盾:是表达不满,冒着失去父母的爱和支持的风险,还是不表达不满,冒着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风险?

如果他们真的表达了自己的怨恨,只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冲突。 他们会后悔,会感到内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主要照顾者。 他们为解决这种冲突而采取的策略形成了他们成年后的神经质需求。

孩子可能会采取多种策略来应对怨恨。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一种策略或解决方案将成为他的主要神经症需求。 这将塑造他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

例如,一个孩子总是觉得父母不能满足他的重要需求,他可能会试图通过更加顺从父母来赢得父母的心:

如果我贴心、自我牺牲,我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如果这种遵从策略不起作用,孩子可能会变得具有攻击性:

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我应该变得强大而霸道。

See_also: 我爱你 "是什么意思?

如果这一策略也失败了,那么孩子将别无选择,只能退学:

依靠父母是没有意义的,我最好变得独立自强,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长远来看,父母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都是不健康的,因为这会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和有权有势,这可能会延续到成年。

当然,6 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到要自力更生,他很可能会用顺从或攻击(发脾气也是一种攻击)的方式来说服父母满足他的需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更有可能采取退缩和 "想要独立 "的策略。

一个对独立和自立有神经质需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回避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需要别人的任何帮助。

他可能会避免参加派对和其他社交聚会,同时在交友方面也会非常挑剔。 他还可能倾向于避免从事普通工作,而更喜欢做一名自营职业的企业家。

化解基本怨恨的三种策略

让我们逐一讨论孩子们用来解决基本怨恨的策略以及属于这些策略的神经质需求:

1. 迈向战略(合规)

这种策略塑造了神经质的感情和认可需求。 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们,并且一直爱着他们。 此外,还有一种神经质的伴侣需求。 他们认为找到一个爱他们的伴侣就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和需求。 他们希望伴侣接管他们的生活。

最后,神经质地需要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变得自满,满足于自己真正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水平。

2. 反击战略(侵略)

这种策略很可能会塑造出一种神经质的需求,即获得权力、利用他人、社会认可、声望、个人崇拜和个人成就。 很多政客和名人可能都有这种神经质的需求。 这种人经常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大,让别人看起来更小。

3. 放弃战略(退出)

如前所述,这种策略塑造了神经质的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和独立的需求。 它还可能导致完美主义。 这个人变得过分依赖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他为自己设定了不现实和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See_also: 用于精神控制的隐蔽催眠技术

自我形象的冲突

与人类性格中的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神经症也是一种身份冲突。 童年和青春期是我们建立身份的时期。 神经症需求促使人们为自己建立理想的自我形象,并在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努力实现这一形象。

在他们看来,处理基本怨恨的策略是一种积极的品质:顺从意味着你是一个好人,积极进取意味着你是一个强大的英雄,而冷漠则意味着你是一个明智而独立的人。

为了不辜负这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培养了自尊心,觉得自己有权对生活和他人提出要求。 他为自己和他人设定了不切实际的行为标准,试图将自己神经质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

当他们长大成人后,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就会得到巩固,并试图维持这种形象。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神经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在未来不会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感到焦虑。

例如,如果一个有自力更生神经症需求的人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必须依赖他人,他就会主动辞职。 同样,一个有冷漠神经症需求的人发现自己与人打交道时,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威胁。

最后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神经质的一面。 了解这些需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出现这些需求时意识到它们。 这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调节它们,防止它们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

自我意识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对各种事件做出反应,而不会让我们的神经质占据上风。

Thomas Sullivan

Jeremy Cruz is an experienced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dedicated to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mind. With a pass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ricacies of human behavior, Jeremy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over a decade. He holds a Ph.D. in Psychology from a renowned institution, where he specialize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Through his extensive research, Jeremy has developed a deep insight in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memory,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His expertise also extends to the field of psychopathology,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Jeremy's passion for sharing knowledge led him to establish his blog,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Mind. By curating a vast array of psychology resources, he aim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ities and nuances of human behavior. From thought-provoking articles to practical tips, Jeremy offers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anyone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In addition to his blog, Jeremy also dedicates his time to teaching psychology at a prominent university, nurturing the minds of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researchers. His engaging teaching style and authentic desire to inspire others make him a highly respected and sought-after professor in the field.Jeremy's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of psychology extend beyond academia. 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research papers in esteemed journals, presenting his finding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ith his strong dedication to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 Jeremy Cruz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ducate readers,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fellow researchers on their journey towards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