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 爱你的 6 个迹象

 BPD 爱你的 6 个迹象

Thomas Sullivan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 冲动
  • 不稳定/负面身份
  • 长期的空虚感
  • 高抑制灵敏度1
  • 自我伤害
  • 情绪波动
  • 长期害怕被遗弃
  • 迸发的愤怒
  • 多疑的想法
  • 无法忍受分离

这个词的由来是精神科医生注意到,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既不神经质,也不精神错乱。 他们处于边缘状态。 他们没有幻觉,但他们的现实似乎仍然被扭曲了。

他们的现实被扭曲了,因为他们 毛毡 关于某些情况和记忆2。

See_also: 心理学的进化视角

尤其是,他们通过亢奋的防御机制扭曲了自己的现实。 这些防御机制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但在患有 BPD 的人身上,这些防御机制会进入亢奋状态。

导致 BPD 的原因是什么?

BPD 很可能是童年时期依恋问题的结果。

不稳定的自我意识是 BPD 的核心症状。 当儿童无法安全地依恋其照顾者时,就会产生不稳定的自我意识。

安全依恋会因虐待、忽视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而受到破坏,在这些环境中,孩子有时会得到照顾者的爱,有时却得不到,而这背后没有任何逻辑或规则可循。

一个缺乏自我形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身份认同。 这种消极的身份认同会诱发羞耻感,他们会用余生来 "捍卫 "自己的羞耻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患有 BPD 的人一旦被触发,就会暴跳如雷,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对拒绝如此敏感。 任何真实或感知到的拒绝都会激活他们的羞耻伤口,让他们觉得有必要保护自己。

当内心的羞耻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时,他们甚至会进行自我伤害。

他们强烈渴望与人建立联系和依恋关系,但同时又对这种联系和依恋关系感到恐惧。 他们很可能形成一种恐惧-回避型依恋风格。

BPD 爱你的迹象

人们向他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各不相同。 您可能听说过 "爱的语言",BPD 患者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不过,您还是有可能在 BPD 患者身上发现一些共性。

1. 理想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主要源于 BPD 缺乏认同感。

由于 BPD 没有认同感或认同感很弱,他们就会被其他认同感所吸引。 从本质上讲,BPD 将自己的恋爱对象理想化就是他们在寻找认同感。

如果有 BPD 的人爱你,你就会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人。 他们的生活会围绕着你,你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话题。 你的身份会成为他们的身份。 他们会以你为镜子。

2. 紧密联系

理想化也源于 BPD 对联系和依恋的强烈需求。

See_also: 如何让工作过得更快(10 个小窍门)

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的恋爱关系与我们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类似。 由于患有 BPD 的人经历过与照顾者的疏离,因此他们现在会从您身上寻求未得到满足的依恋需求,而且程度相同。

他们本质上是想赢得父母的爱和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 BPD 患者会经历强烈而快速的依恋。 当你接受这种爱和关注时,你可能会受不了。

3. 依恋

与许多其他疾病一样,BPD 的根源在于羞耻感和对被抛弃的恐惧。

对被抛弃的恐惧会驱使患有 BPD 的人紧紧抓住你,给你爱,给你时间,给你关注。 他们希望得到同样的回报。 如果你没有用自己的依恋来回报他们,你就会激活他们的 "蓄势待发 "防御机制。

如果他们感觉到一丝被拒绝的迹象,他们就会被激怒,贬低你的价值。 这就是典型的 "理想化-贬低 "循环,我们在自恋者身上也能看到。

4. 冲动的感情行为

患有 BPD 的人可能会突然给你送礼物、旅行和拜访,让你大吃一惊。 他们的冲动会让人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很有趣、很刺激。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断追求新奇。

5.他们为自己工作

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破坏他们的关系,并决定自我改善。 他们可能会阅读、接受治疗,并尽其所能控制自己的病情。

这是他们认真了解自己并与你保持关系的标志。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自我反省对他们来说很难,因为他们几乎没有 "自我 "可反省。

他们也会试图了解你,以改善与你的互动。 你会经常发现他们会就自己和你进行深入交谈。

6.他们接受你的不完美

患有 BPD 的人很难走出恋爱关系的蜜月期。

在蜜月期,人们倾向于理想化自己的浪漫伴侣,当药效退去,面对伴侣的缺点时,他们倾向于接受这些缺点,并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这对 BPD 来说很难做到,因为他们对人和事的看法不是好就是坏(理想化-评价)。 当蜜月期结束后,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伴侣 "全是坏蛋",而忘记了几个月前他们还在理想化同一个人。

因此,如果患有 BPD 的人接受了你的缺陷和不完美,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他们需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Staebler, K., Helbing, E., Rosenbach, C., & Renneberg, B. (2011)。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临床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18 (4), 275-283.
  2. Wygant, S. (2012)。《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致病因素、诊断和治疗》。
  3. Levy, K. N., Beeney, J. E., & Temes, C. M. (2011)。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依恋及其变化。 当前的精神病学报告 , 13 , 50-59.

Thomas Sullivan

Jeremy Cruz is an experienced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dedicated to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mind. With a pass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ricacies of human behavior, Jeremy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over a decade. He holds a Ph.D. in Psychology from a renowned institution, where he specialize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Through his extensive research, Jeremy has developed a deep insight in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memory,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His expertise also extends to the field of psychopathology,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Jeremy's passion for sharing knowledge led him to establish his blog,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Mind. By curating a vast array of psychology resources, he aim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ities and nuances of human behavior. From thought-provoking articles to practical tips, Jeremy offers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anyone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In addition to his blog, Jeremy also dedicates his time to teaching psychology at a prominent university, nurturing the minds of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researchers. His engaging teaching style and authentic desire to inspire others make him a highly respected and sought-after professor in the field.Jeremy's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of psychology extend beyond academia. 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research papers in esteemed journals, presenting his finding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ith his strong dedication to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 Jeremy Cruz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ducate readers,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fellow researchers on their journey towards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