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基本归因错误的 5 个原因

 造成基本归因错误的 5 个原因

Thomas Sullivan

你知道造成人际关系问题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吗? 这是一种叫做 基本归因错误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

在讨论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正确理解一下它的含义。 请看下面的情景:

山姆 你怎么了?

丽塔 你花了一个小时才给我回短信,你还喜欢我吗?

山姆 我在开会 我当然喜欢你了

假设山姆没有说谎,丽塔在这个例子中犯了最基本的归因错误。

要了解基本归因错误,首先需要了解归因的含义。 心理学中的归因简单地说就是将因果关系归结到行为和事件上。

当你观察到一种行为时,你往往会为这种行为寻找原因。 这种 "为行为寻找原因 "的过程被称为归因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一种行为时,我们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去理解这种行为。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归因来解释这种行为。

我们将行为归因于什么?

归因理论关注两个主要因素--情境和倾向。

当我们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我们会将因果关系归结为情境和性情。 情境因素是环境因素,而性情因素则是行为人的内在特质(称为 "人")。 演员 ).

假如你看到一个老板对他的员工大喊大叫,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情景 1: 你把老板的愤怒归咎于员工,因为你认为员工懒惰、没有生产力。

情景 2: 你责怪老板发火,因为你知道他对每个人都这样。 你得出结论,老板脾气暴躁。

See_also: 侵略的目的是什么?

归因的对应推理理论

问问自己:第二个情景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你认为老板脾气暴躁?

因为你有足够的证据将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性格。 你对他的行为做出了相应的推断。

对某人的行为进行对应推断,意味着你将其外部行为归因于其内部特征。 外部行为与内部心理状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你进行了处置性归因。

共变模型

归因理论的共变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 为什么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归因之前,会注意到行为与时间、地点和行为目标之间的共变关系。

你为什么会得出老板脾气暴躁的结论呢? 当然是因为他的行为始终如一。 仅这一点就告诉你,他的愤怒行为与情境的关系不大。

根据协变模型,老板的行为具有较高的 一致性 协变模型研究的其他因素包括 共识 独特性 .

当一种行为具有高度共识性时,其他人也会这样做;当一种行为具有高度独特性时,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这样做。

下面的例子将清楚地说明这些概念:

  • 老板总是对每个人发火(高度一致,处置归因)
  • 老板很少生气(一致性低,情景归因)
  • 当老板生气时,周围的人也会生气(高度共识,情景归因)
  • 当老板生气时,其他人都不会生气(低共识,处置归因)
  • 只有当员工做出 X 行为时,老板才会生气(高度独特性,情境归因)
  • 老板总是生气,对每个人都生气(独特性低,倾向性归因)

你就知道为什么你会得出 "老板脾气暴躁 "的结论了。 情景 2 根据共变模型,他的行为具有高一致性和低独特性。

在理想的世界里,人们会理性地将他人的行为与上表进行对比,然后得出最有可能的归因。 但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发生。 人们经常会犯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对行为的因果关系归因错误,当我们将行为归因于性格因素,但情境因素的可能性更大时,以及当我们将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但性格因素的可能性更大时,就会出现这种错误。

虽然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但它似乎以某些特定的方式出现。 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处置因素。 另一方面,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

"当别人做某事时,那是他们的本性;当我做某事时,是我的处境让我这样做"。

See_also: 女性的 BPD 症状(测试)

人们并不总是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如果是积极的,人们会将其归功于他人,但如果是消极的,他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服务偏差,因为无论哪种偏差,当事人都是在通过建立/维护自己的声誉和自尊,或者损害他人的声誉来为自己服务。

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基本归因错误理解为以下规则:

" 别人做错事,怪别人;我做错事,怪我的处境,而不是我自己。 "

基本归因错误实验

对这一错误的现代理解是基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进行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一组学生阅读了有关政治人物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文章。 这些文章是由其他学生撰写的,他们有的赞扬卡斯特罗,有的对他进行了负面评价。

如果作者选择写一篇赞扬卡斯特罗的文章,读者就会推断作者喜欢卡斯特罗。

同样,当作家选择贬低卡斯特罗时,读者就会推断前者憎恨卡斯特罗。

有趣的是,当读者被告知作者是随机抽取的,他们要么写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要么写反对卡斯特罗的文章时,也发现了同样的效果。

在第二种情况下,作者没有选择文章类型的余地,但读者却推断出赞扬卡斯特罗的人喜欢他,而不赞扬他的人则讨厌他。

因此,实验表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写了一篇赞扬卡斯特罗的文章)对他人(喜欢卡斯特罗)的性情做出错误的归因,即使这种行为有情景原因(被随机要求赞扬卡斯特罗)。

基本归因错误示例

当你没有收到伴侣的短信时,你会认为他们不理你(处置),而不是认为他们可能在忙(情况)。

有人在你后面不停地按喇叭,你推断他是个讨厌的人(性格),而不是认为他可能急着去医院(情况)。

当父母不听你的要求时,你会认为他们没有爱心(处置),而不是考虑你的要求不切实际或对你有害的可能性(情况)。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1. 行为感知

基本归因错误源于我们对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的不同认知。 当我们认知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基本上会看到他们在移动,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却保持不变。

我们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从环境上转移开了。

相反,当我们感知自己的行为时,我们的内部状态似乎是不变的,而周围的环境却在变化。 因此,我们关注我们的环境,并将我们的行为归因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

2 预测行为

基本归因错误让人们可以收集有关他人的信息。 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人有助于我们预测他们的行为。

我们偏向于收集尽可能多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即使这会导致错误。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了解谁是我们的朋友,谁不是;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不好。

因此,我们很快就会把他人的负面行为归咎于他们的性格。 除非我们确信他们是有罪的,否则我们就会认为他们是有罪的。

在演变过程中,对一个人的性情做出错误推断的成本要高于对其处境做出错误推断的成本。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出轨,最好给他贴上出轨的标签,并期望他以后也会有同样的行为,而不是责怪他的特殊情况。 责怪一个人的特殊情况并不能让我们了解这个人,也不能让我们了解他以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 因此,我们不太愿意这样做。

如果我们不能给出轨者贴上标签,对其进行贬损和惩罚,那么对我们来说,未来的后果将比错误地指责他们更为严重,因为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失。

3. "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

我们倾向于相信生活是公平的,人们会得到他们应得的。 这种信念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让我们能够在这个随机而混乱的世界中掌控一切。 相信我们要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负责,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有发言权。

长期以来,自助行业一直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倾向。 相信自己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负责,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基本的归因错误却让这一切变得丑陋不堪。

当一些悲剧降临到他人身上时,人们往往会将悲剧归咎于受害者。 将事故、家庭暴力和强奸的发生归咎于受害者的情况并不少见。

那些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受害者的人认为,这样做就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这些不幸。"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所以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当同情受害者或指责真正的罪魁祸首导致认知失调时,"罪有应得 "的逻辑经常被应用。 给予同情或指责真正的罪魁祸首违背了我们已有的信念,导致我们以某种方式将悲剧合理化。

例如,如果你投票支持你的政府,而他们却实施了糟糕的国际政策,你就很难指责他们。 相反,你会说:"这些国家应该得到这些政策",以减少你的不和谐感,并重申你对政府的信任。

4. 认知懒惰

造成基本归因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认知上往往比较懒惰,希望从最少的可用信息中推断出事情的真相。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对行为者的处境知之甚少。 我们不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因此,我们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个性。

要克服这种偏差,我们需要收集更多有关行为者情况的信息。 收集更多有关行为者情况的信息需要付出努力。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理情境信息的动力和精力不足时,他们就会在更大程度上犯基本归因错误。

5.自发心理化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假定这些行为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产物。 这就是所谓的 自发心理 .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其心理状态的可靠指标。

心理状态(如态度和意图)与倾向性不同,因为它们更具有暂时性。 然而,长期一致的心理状态可以表明持久的倾向性。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性格原因而非情境原因,其背后可能是自发心智化的过程。

是情况还是处置?

人的行为往往既不是情境的产物,也不是性情的产物,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当然,在有些行为中,情境的作用大于性情,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要理解人类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尝试超越这种二分法。 只关注一个因素往往会忽视另一个因素,从而导致理解不全面。

只要记住情境在人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完全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参考资料

  1. Jones, E. E., Davis, K. E., & Gergen, K. J. (1961).角色扮演的变化及其对人的感知的信息价值。 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 63 (2), 302.
  2. Andrews, P. W. (2001).社会棋心理学与归因机制的演变:解释基本归因错误。 进化与人类行为 , 22 (1), 11-29.
  3. Gilbert, D. T. (1989).轻率地思考他人:社会推论过程的自动组成部分。 意外的想法 , 26 , 481.
  4. Moran, J. M., Jolly, E., & Mitchell, J. P. (2014).自发心理化预测基本归因错误。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 , 26 (3), 569-576.

Thomas Sullivan

Jeremy Cruz is an experienced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dedicated to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mind. With a pass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ricacies of human behavior, Jeremy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over a decade. He holds a Ph.D. in Psychology from a renowned institution, where he specialize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Through his extensive research, Jeremy has developed a deep insight in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memory,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His expertise also extends to the field of psychopathology,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Jeremy's passion for sharing knowledge led him to establish his blog,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Mind. By curating a vast array of psychology resources, he aim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ities and nuances of human behavior. From thought-provoking articles to practical tips, Jeremy offers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anyone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In addition to his blog, Jeremy also dedicates his time to teaching psychology at a prominent university, nurturing the minds of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researchers. His engaging teaching style and authentic desire to inspire others make him a highly respected and sought-after professor in the field.Jeremy's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of psychology extend beyond academia. 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research papers in esteemed journals, presenting his finding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ith his strong dedication to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 Jeremy Cruz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ducate readers, aspiring psychologists, and fellow researchers on their journey towards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ind.